close

Joint_Vibe.jpg
滑雪十年,我換到第十張板子。

並不是每個人都像我一樣有這樣的好命機緣可以每年換一塊板子,而且每塊板都有平均20-40天的里程數。我的舊版不賣、不捐也不丟,很幸運的我還可以保留他們當做收藏,也希望這樣的經驗對初階到中階的雪友可以有點幫助。

之前有提到我想要修正我滑雪Toe side挺肚子、Heel side翹屁股的問題。我花了一些時間研究,總覺得明明我的姿勢是我在滑行的時候最能保持平衡跟穩定的狀態,但不是正確的。經過CASI課程後,我知道“正確”姿勢是該是如何,但是我的身體就是蹲不下去,怕怕的,總覺得很快就會滑掉,edge會咬不住!

我在日本用的板子是2014 Roxy Ally Snowboard- 147cm/ ROCKER/ Magne-Traction,理論上該是塊好煞車的板子啊!不過這塊板子雖號稱All-mountain / freestyle,但也軟的不得了,我要練習tale press跟butter都非常的容易。


2015年底日本白馬遇到雪旱,一直到2016年一月中才恢復正常雪況。這中間白馬雪場出現少見的各種雪況,包括非常硬又沒有groom 過,又還稱不上mogul
的超顛簸雪道!遇到這樣的雪道,在高速滑行的狀態下,我的Roxy Ally整個就是顛到不行!這時候就在考慮,是不是該再買一片硬一點的板子了啊?

根據朋友手機GPS的不精確估算,我們全速下衝(有carving)的時候,速度約有60km(about 40 mile)。遇到不平的雪道,除了對大腿是個耐力大考驗,我也可以趕覺得到我的板子幾乎咬不住雪,很多時候都是在雪面飄。


board_2015-present[1].jpg

“妳這樣就已經失控了啦!” Egg教練說。

“但是我沒有滑掉,也不會摔啊!” 可能是我平衡感還算好,身體姿勢不對、板子角度不對,我也一直可以平平安安的滿山全速亂跑。

年初的時候借了朋友的硬板試滑, 果然穩很多,我完全不需要去顧慮我的板子跟腳,他們好自然好聽話的跟著我跑,想要買塊硬板的念頭又再次加深。但是在日本買什麼都比在美國貴太多了啦!實在是很買不下手,於是又多拖了半個月,乾脆利用這機會好好練習Ski。


之前因為雪旱的關係,我的Roxy Ally有兩次上山的時候遇到極差的雪況,雪道上不僅充滿了石頭跟草,連絡道上連柏油路面都露出來了!板底傷橫累累、慘不忍睹。

回到辦公室整修板子,撫摸著版底那一條條的傷痕,心痛著我從來沒有讓我的板子折磨成這樣。正在自責的時候,瞥了辦公室內出租用的板子一眼,抱著應該不會糟到哪裡去的心情抓了一塊比我平常用的147長一點、硬一點的2015 Joint Vibe 149,看上的是他的Classic Camber版型。想說從Rocker換成Camber試試吧!

snowboard-camber

Joint_Vibe_Snowboard.jpg回到宿舍反覆的看著我自己滑行的影片跟CASI的滑行標準影片,並試著上網想要找有關於這塊Joint板子的資料。Joint 似乎是個俄羅斯的品牌,找不到什麼英文的資料,真的不曉得是塊怎麼樣的板子,價錢上Joint Vibe幾乎是Roxy Ally的一半!板面上貼紙隨便貼了兩張以示佔有,就在這樣姑且一試的心情下帶它上了山...

“妳...姿勢改很多了ㄝ!” 隔天Egg教練發現了我這認真學生的改變。

因為板子較硬,很明顯的讓我在高速前進的時候更有安全感,toe side跟heel side的時候都可以更放心的做Carving。

以下是由
SnowboardProCamp所提供傳統Camber跟Rocker 板子的比較。


除了我自認板子有影響到我的滑行姿勢外,再來就是該把我從2012年穿到現在,已經軟到不行的Nike鞋子換掉,為此又經歷了一段令人沮喪的試鞋記,這部份留到我成功換鞋後再說了。

以下是我十年來的換板記錄,每一次換板都算是一段滑雪歷程的轉折。


board_2006-2011.jpg

1: [2006] – 2006 Burton Sterling 140

2006年在ex的鼓勵下學Snowboard。初學的禮物是Burton Sterling 140cm板子,但是...169公分的我用140公分的板子是怎麼一回事?!我的好心ex當年幫我準備了一套跟他的ex女友一模一樣的板子跟鞋子規格,但是他沒有注意到我大概比他的ex高了10多公分以上,所以一切都是太短太小。初學者的確是需要短一點的板子,不過依我的身高也該是要144以上吧。

2.[2007] 2005 Salomon Ivy 148

2006年底我已經可以connect S turn,2007年就換了下一塊Salomon Ivy 148,這塊板子的特色是板面是立體的,有著非常漂亮的流線行立體弧度在板子上面。這麼有特色的板子滑起來的感覺是如何呢?其實...我真的沒有印象。

3.[2008] 2007 Burton Alpha 152

burton_alpha_board.jpg2008 年我在LA的雪具特賣會上,一眼就看上了這塊蛇皮表面 Burton Alpha限量款,那時候不管 152cm對我來說有點太長,立刻就買了下去,還搭配同系列蛇皮Binding跟Boots,騷包的不得了。蛇皮質感的板面,鑲有一塊金屬的飾片,非常有質感。

這樣的表面質料無法貼stomp pad止滑墊,於是在那一季我學會了不依賴stomp pad。但...超硬跟過長的板子卻讓我在初步接觸跳jump的時候受到極大挫折,當初並沒有人提點我這件事,我只是不懂,為什麼看別人跳jump都很輕巧,我卻怎麼也跳不起來?

4.[2009]- ?
5. [2009] 2009 Wrong Gear Happy Hell 148


2009年的時候,為了怕Alpha被我玩壞掉,於是換了另一塊板子,應該也是特價買來的,這塊無緣的板子幾乎沒有怎麼滑過,滑雪的時候也沒有留下什麼照片,連名字都查不到。因為沒有多久以後我就開始滑自己為了我們公司設計的Wrong Gear Happy Hell 148地獄兔子板。不過說實話那時候我還是不會判斷到底板子的形狀、長短之間有什麼差別。

6. [2010] 2010 GNU B-Street BTX Banana Rocker 149

直到2010年我開始在滑雪業界工作,有機會在滑雪商展的時候開始試用不同的板子跟接觸到新的板子科技。這時我的板子換成了當時熱門的GNU B-Street BTX Banana Rocker 149,這時候我才算真正的開始好好滑雪。這塊Bstreet陪了我兩季後,發現我明明姿勢跟力道都一樣,但是怎麼開始一急停就摔?很明顯的板子已經不聽使喚。請前輩幫我看過板子後才發現是鋼邊已經過度打磨,圓到無法再磨利,才讓Bstreet光榮退役。

7. [2012] 2010 GNU Girls Pink Pickle148

2012年的這塊2010 GNU Girls Pink Pickle148更是陪了我三季60天左右(註) 。這段時間我已經知道板子有分適合park的軟板跟滑all mountain的硬板,但是Pink Pickle讓我進入一種不在乎滑什麼板子的境界,用同一塊板子去所有的地方跟應付所有的雪況。

2019年更新。因為開始滑ski的關係,每塊板子的使用天數減少,去日本也都用學校出租用的板子。到了2019年我還在美國用這塊2012年買的Pink Pickle,好像有點太勤儉持家...。

board_2012-present[1].jpg

8. [2015] 2013 Arbor Cadence 147
9. [2015] 2014 Roxy Ally 147


2015年初為了慶祝去加拿大的Whistler,我拿出了本來要留作收藏的2013 Arbor Cadence Snowboard 147,是張rocker。我在2013年參加美國科羅拉多週的年度滑雪大展SIA時試用過這塊板子,一來試用的感覺不錯,再來我特別喜歡這塊板子的圖案,是美國藝術家
Sylvia Ji的作品。Sylvia Ji的複製畫都可以讓藏家搶購,更何況是雪板呢?

同年一月我到日本待了一個月滑雪,特別買了2014 Roxy Ally 147帶去,這也是一張rocker。

10. [2016] Joint Vibe 149, Classic camber

滑了Joint Vibe一個禮拜後,想起被冷落的 Roxy Alley,昨天想說再滑一下感受感受,沒想到才滑一趟就大喊換板,真的是顛到不行,速度衝起來的時候膽顫心驚,怎麼腳上那片這麼的薄,toe side跟hell side 都壓不下去,不到半山我的左腳踝就開始痛。從山頂一路直直滑回辦公室換回Vibe。真糟糕,回不去了。

board_2015
先前有提,Joint不是什麼名牌,價錢也只有我前塊Roxy Alley的一半,但是卻讓非常的符合我現在的滑行需求,要不是陰錯陽差、臨時有需要換板,不然我怎麼會有機會滑到這塊 Joint Vibe?

很可惜在台灣的雪友沒有太多的機會在購買前先試用版子,而且選擇也不是太多。偏偏名牌跟網路上的試用心得也不一定符合每個人的程度以及滑行需求。

給初學者好板、爛板、新科技板、名牌板...並沒有差別,因為他們忙著站起來都來不及了,並沒有心力去感受器材好壞上的差異。但是對於程度開始進階的人,不同的器材真的對滑行會有非常大的影響!

只能鼓勵大家不要太執著於現有手上的板子、進階後也不要執著於板子花色、名牌、友人推薦、網路推薦、老闆推薦...等等。要打開心胸,利用所有的機會嘗試不同長度、軟硬、品牌、價位的板子。

我在美國的雪友中,多的是比我更愛、更會換板子的人。

朋友夠多的,可以在出團滑雪的時候,找個跟自己相近身形的朋友,跟他們換換板子滑。夠勤快的,可以努力買買賣賣,試用更多的板子。資本充足的,某些雪場的出租店有提供當季新版試乘,可以嘗試一些不一樣的板子再行購買。

同理,Binding跟Boots雪鞋除了款式外都有分軟硬, 這些器材特性上的差異,旁人跟廠商可以以數據、用圖示分類,可以用說的、用寫的告訴你,但是體驗跟感受,真的是需要靠自己啊。


2019年更新。日本品牌November Desire是我滑過的第11塊板子。雖說它是一張Camber,建議是拿來做Ground Trick/ Jib/ Park,但是我拿來跑全山跟衝日本的Power也完全沒有問題。

nov_19_desire1.jpg

Ginger-Whistler
作者:Ginger Chen
滑雪地點:美國、加拿大、日本。
滑雪資歷:2006年開始300+天,2009年開始滑雪業界工作5+年。
教練證照:2016 CASI Level 1 instructor/ 2018 AASI Level 1 instructor
Co-Founder/Instructor at 無限界滑走國際滑雪學校 Cross Shred Ski Schoo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ngerdro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